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你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,經常被各種“拼團”的鏈接刷屏,“湊夠20人就開團”“價格跌破底線,低至0.1元”等口號十分誘人。移動互聯(lián)網時代,真有了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?
有人說,還真有?窟@種商業(yè)模式,還產生了很多快速成長的電商平臺,比如號稱開創(chuàng)了“社交電商”新模式的“拼多多”,聲稱用10個月融資過億元、走過了蘑菇街、唯品會用三四年才走過的路。
看到很多人發(fā)拼團的鏈接,卻不知道誰真的搶到了便宜,真的買到了好貨。那么,這種商業(yè)模式真的有那么神嗎?它靠什么賺錢?
看看消費者維權機構的數(shù)據(jù)就知道了。今年3月15日至4月19日,電商投訴平臺聚投訴累計接到砍單投訴102件,占同期電商整體投訴量639件的16%。在多個榜單上,拼多多被投訴量都“名列前茅”,僅次于電商巨無霸京東。
另外,在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布的2016網絡消費“八大痛點”中,拼多多所代表的低價拼團模式赫然在列。
那么,拼多多的商業(yè)模式,主要風險在哪兒?
嚴重跌破低價的拼團,甚至“1元購”“0.1元購”,商業(yè)道德也可能已經“跌破底線”。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專家劉潔蕾認為,大量拉人頭的一元購,事實上是一種非法賭博模式,此類銷售方式,觸犯了非法經營罪。
說白了,拼團還是利用的人性的弱點,如果自控能力不強,圖便宜拼一些高價的商品,不斷投入金錢和精力,就真跟輪盤賭差不多了。
如果低價拼團沒成功,后來也退款了?雌饋硭坪鯖]多少錢,也沒有什么損失。但你的個人信息已經被輕易竊取,以后各種騷擾信息、電信詐騙等,可能讓你防不勝防。
好不容易拼團成功了,商品拿到了,但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貨不對板,甚至是來路不明的殘次品。水果是爛的,生鮮是臭的,買一箱子沒幾個能吃的。還有的幾塊錢的面膜、化妝品、尿不濕,你敢往自己和孩子身上用嗎?
買到手后發(fā)現(xiàn)商品有問題、不滿意,你要是退貨或者索賠,那就難上加難了。一般情況下,平臺不會搭理你,如果真被曝光了,會以工作人員誤操作、價格標錯了等奇葩理由來搪塞,或者說我只做平臺不賣東西,所以不對產品質量審核負責,有問題你找商家去。
想想看,有多少用戶會為了幾塊錢,去進行成本高昂的維權,一般也就選擇忍了。靠用戶吃啞巴虧賺錢,這是怎樣魂淡的商業(yè)模式。
超低價拼團,如果是新平臺為了促銷、拉新,賠本賺吆喝,也算一種營銷手段。但如果把這當成核心商業(yè)模式,還美其名曰發(fā)現(xiàn)了另一種“社交電商”模式,那不是忽悠么?再說是創(chuàng)新,也不能不講底線法律吧。
按照網友所說,像這種靠蒙人甚至違法模式的低價拼團,其實早該被社交平臺封殺了。之所以還能大行其道、招搖過市,或許跟它接受了某社交平臺的投資,給自己帶上“社交電商”的保護傘有關?
但是,這種吸血蒼蠅式的電商模式,是建立在對社交用戶頻繁騷擾、惡意欺騙的基礎上的,別以為大家的朋友圈不值錢,就可以任意刷屏污染,這透支的是社交平臺公信力和電商市場的未來。也就是因為中國人多,社交用戶也多,有些平臺才可以騙一把就走,然后換個人接著騙,甚至把自己騙成了估值數(shù)億的“社交電商”平臺。
往小里說,這是不講商業(yè)誠信,利用人性的貪念,誘導欺騙性非理性消費。往大了說,這是擾亂市場秩序,公開掠奪那些認認真真做產品的企業(yè)。
太陽底下無新事。商業(yè)模式當然可以創(chuàng)新,淘寶、微拍、O2O,都是技術和商業(yè)創(chuàng)新的結果。但創(chuàng)新也要講規(guī)矩,不能連底線都創(chuàng)沒了。不管是什么電商,貨真價實都是最基本要求,不能靠蒙和騙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商業(yè)模式。
警惕某些所謂的“社交電商”,別讓他們搞壞了電商,也毀了我們的社交。